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磁共振的误差与维修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磁共振的误差与维修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每个医生的经验技术认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病多找几家医院看看是好的,说几个实实在在的案例,有个50多妇女颈椎、腰椎疼,医院x光、ct、核磁都拍了,增生变尖了,但是片子报告并没有写增生,医生只说是正常退化,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脚疼两年去一家医院几次拍片子都说没事,骨头好着呢因该是湿寒引起的脚疼,换了一家医院检查是椎间盘突出,还有一个朋友30多腰疼10了,每年去医院检查拍片子都说好着呢,前段时间病情加重去医院住院拍片子说可能是突出,我让马上拍核磁确定病情,结果是脱出,多少人腰腿疼让医院这些不负责任的专科医生耽误了,所以多去几家医院看看是好事,对自己负责。
谢谢邀请,不是影像科医生,对这个问题略有了解,见解仅供参考。
1,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最核心的内容不是机器做检查,而是做完检查以后,影像科医生读片子,根据片子的表现写报告。造成两家医院报告不相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影像科医生的意见不一致。换句话说,同一张片子,不同的医生也可能写出有差异的报告。
2,第二方面的因素在于机器设备。核磁共振检查设备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场强。可能1.5T看不清楚的现象,在3.0T场强的核磁上面就可以看清。
3,两次检查成像的条件不一样。病人姿势的变化,成像图层的厚度,断层平面的位置对于细小的病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图像。
总体上来说,读片医生的差别可能是最大的因素。虽然核磁共振是***检查,但是除了机器之外,一张合格的报告还包含了影像科医生的经验和水平,并非单纯的机器作业那么简单。
这个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患者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同一个病人、同一个部位去做核磁,出来的报告不一样,找不同的医生看也得出不同的结论。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归结为患者,仪器,影像科医生及专科医生等因素。
1.患者因素: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时间做的核磁检查结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滑膜炎,急性期T2加权可以发现积液呈高信号。同一个患者一旦积液吸收了,再做核磁共振,这个时候就不一定有高信号显示了。当然,像软骨磨损,半月板或者交叉韧带损伤,这种短时间内变化不大的疾病除外。
2.仪器方面:不同医院设备不一样,这个主要是影响清晰度,比如1.5T或者3.0T的差别。另外,做的过程中因为患者的移动可以造成伪影。
3.影像科医生:一般来说,他们的诊断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看病需要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有时候影像学有变化,但病人没有症状,有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伪影。
4.专科医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医生专攻方向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所以看病必须找专科医生。现在看病,很多具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只知道找骨科医生。或者很多医院,医生的分工没有这么细,骨科医生也可能划分到外x科。这个时候,患者找的医生是外科😹。这里不是说全科医生或者骨科医生不好,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每个疾病都面面俱到。
所以就会存在,这次,看你膝关节核磁的医生可能是肩关节方面的专家。而下次,看你膝关节核磁的医生可能是踝关节专家。这样的话,诊断差异也就不足为奇啦。
当然,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而医生学习的周期是漫长的、甚至是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再加上实践活动,就会完成每个医生认知上的差异,这也是一个客观因素。
#清风***# @头条健康 @头条健康联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磁共振的误差与维修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磁共振的误差与维修方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gzshgk.com/post/8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