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减少维修成本的方法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减少维修成本的方法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 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 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如果汽车的故障已经到了影响行驶的地步那毫无疑问,都应该及时***用保险到期前修车,故障汽车的形式对驾驶人员和路上行驶的其他人员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汽车出现故障就不要考虑保险的问题了要及时修车,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针对一些小问题,如果保险快到期了,可以将小问题积攒起来,续保以后再检修车,这样做是有一定原因的。 机动车的车险的投保金额核定标准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前一年的出险率是车险续保或转投其他商业车险都要进行调查的一个因素,保险到期前修车会影响这一因素。是交强险还是其他一些商业车险,如果企业没有事故或连续几年都没有发生事故的话,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下一年的保险金额。交强险调查的不仅包括保险公司里的保险记录也会包括一些交通部门的相关记录,而大部分商业保车险只是注重在过去一年或过去几年里,投保的车辆是否有加工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对于一些不影响车辆正常驾驶的汽车损害来说,大可以不必***用保险到期前修车,或者是对于一些维修价格比较小的维修费用也可以不报保险,这样你会发现如果前面没有出现的话,下一年的投保金额会大大降低,但是所承保的范围和索赔金额却不会变。 如果用车的频率不高,或者是没有硬性的用车需求也可以在汽车发生故障以后,也不要急着进行保险到期前修车,如果汽车故障很大,上路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危险的话,可以先将汽车放在家里一段时间,等第二年续保了以后再进行维修索赔。
如果企业/公司是一般纳税人,生产经营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的·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取得汽油费和维修费的增值税专用***做: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车辆费用-燃料费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修理费
借: 应交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一、“售后服务成本每年大概是多少”
产品售后服务可以视为或有事项-产品质量保证。
根据会计准则,如果企业售出的产品有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下同)条款,则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你所说的“售后服务成本”,其金额就是预计负债金额。
新准则没有给出基准的计量方法,只是通过案例示范了一般的估计方法。旧准则给出了估计方法:根据以前年度(比如前三年)售后服务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姑称为“售后服务成本率”,确定本期的预计负债金额。但这个金额还要取决于售出产品的返修率。根据或有事项准则,可以估计一个概率区间,取其中值来修正预计负债金额。
例: (例14—4)20×2年,乙企业销售产品3万件,销售额1.2亿元。乙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条款规定:产品售出后一年内,如发生正常质量问题,乙企业将免费负责修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出现较小的质量问题,则须发生的修理费为销售额的1%;而如果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则须发生的修理费为销售额的2%。据预测,本年度已售产品 中,有80%不会发生质量问题,有土5%将发生较小质量问题,有5%将发生较大质量 问题。
本例中,20×2年年末乙企业应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最佳估计数)=(1.2×1%) ×15%+(1.2×2%)×5%=0.003(亿元)。
在实务中,你还可以根据售后成本占其他经济指标(比如销售费用、销售量等)来修正售后服务成本率,但应以 售后服务成本÷销售收入 这一模式为主,因为这是准则示范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减少维修成本的方法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减少维修成本的方法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gzshgk.com/post/8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