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锯拐子维修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锯拐子维修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邀。
历史上的拐子马是个什么物件呢?是不是跟铁浮屠一样威力巨大诸墙而进呢?
在拐子马的历史研究上,曾经出现过偏差,主要原因就是岳飞的大量史籍被毁灭,岳珂和朱熹对拐子马的记载有误造成的,通过后世不断努力抽丝剥茧,逐步复原了拐子马的真面目。(喷子和黑岳败类不要呲牙,这不怪岳珂,是秦桧、秦熺奸贼父子作的恶,二十四史皆有谬误失实之处,不要拿岳珂来喷粪)
在记载宋金战争的史料中,最早出现“拐子马”的是比岳飞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大捷早两个月的顺昌(今安徽阜阳)战役,亲历了这场战役全过程的杨汝翼事后所做的《顺昌战胜破贼录》,详实的记载了铁浮屠和拐子马,类似今天的战地记者报道:“四太子(兀术)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金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
此文中的“扢叉千户”是女真语,意思为汉语中的“待卫亲军”,而铁浮屠就是兀术的侍卫亲军。
而“河北签军”则是指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国统治者强迫征签去参军的人。而河北签军说他们原是左护军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刘光世被罢免兵权,他的左护军部将郦琼率部叛降伪齐,之后伪齐又被金王朝废除,这支军队的一些人可能就是投敌的左护军,他们口中说出的“拐子马”是汉话不是女真话,复原拐子马那就从宋代资料中找线索即可。
拐子马,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术语而非金国的术语,北宋仁宗时曾公亮等人编纂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中记载:“东西拐子马,为大阵之左右翼也”,很明确的指出“拐子马”是一种左右翼骑兵。“拐子”一词是北宋人的习用语词,除“拐子马”外,还有所谓的“拐子城”等。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后,南宋时期江南已不再用“拐子马”称两翼骑兵了,但是中原和两淮地区的北方沦陷区居民中,因此“河北签军”说的“拐子马”是指金军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但是在南宋后来的人们心目中已不知其为何物了
拐子马是金兀术手下的特种部队,通常与铁浮图一起使用。铁浮图是重甲骑兵,人马皆具甲,骑兵更是盔覆脖颈,只露双目,每三马用铁索相连,五组成行,每前进一程,后设拒马,只进不退,骑着远则射箭,近则狼牙大棒招呼,且整队突进,其势不可挡,犹如现代战争之坦克。而拐子马则为配合铁浮图作战的轻骑兵,负责两翼包抄,进攻以骑射为主,很少近战,主要战法是火力覆盖,射完就跑。铁浮图和拐子马主要是对付宋军的步兵很有效,拐子马两翼包抄,射箭压制宋军,使宋军阵型压缩,向中聚集,而后出动铁浮图夷为平地,一时无敌于天下。后南宋名将刘琪首破铁浮图,相继之后岳飞也大破铁浮图,一时打破了其不败之神话。
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的《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韦索”就是皮绳,三匹战马为联,着重甲,应该是指连环马,后人都以岳珂的解释为根本。
但是到了清乾隆时期编篡《御批通鉴辑览》时,察觉此说根本不符合使用骑兵的军事常识,遂对此产生了怀疑,但是也没能够解释到底什么是“拐子马”。
宋史专家邓广铭在《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中,对此做了详尽的考证,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兵强征入伍的***之口:其以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这个词应该是汉语词。
而北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所以,“拐子”就是“侧翼”的意思,“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只是被简称为“拐子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锯拐子维修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锯拐子维修方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gzshgk.com/post/35042.html